健康宣教

您的位置: 首页 公众版健康宣教科普文章详细

寨卡病毒

发布时间:2016-02-15 08:19

寨卡病毒历史
l 1947年首先从乌干达Zika森林的猴血清中分离到寨卡病毒
l 1948年在同一地区的非洲伊蚊中分离到寨卡病毒
l 1952年在乌干达和坦桑尼亚发现人感染寨卡病毒
l 1954年从西非“黄疸”暴发中的病人分离到寨卡病毒
寨卡病毒生物学特性
l Zika病毒为有包膜单股正链RNA病毒,分类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,可分为亚洲和非洲2个基因型。
l 黄病毒属包含53个种,其中27经种蚊传播,12种经蜱传播,14种病毒传播媒介尚不清楚。根据血清学抗原特点,黄病毒可分为血清群和亚群。
病毒在环境中的稳定性
l 寨卡病毒的抵抗力不详,但黄病毒属的病毒一般不耐酸、不耐热。60℃30分钟可灭活,70%乙醇、1%次氯酸钠、脂溶剂、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及紫外线照射均可灭活。
致病性和感染剂量
l 致病性。致病机理知之甚少,约1/5的感染者出现临床症状,临床表现一般较轻,症状持续数天到1周,症状严重需要住院者少见,病死率极低。但是,有病例Zika病毒感染后出现Guillain-Barre 综合征,胎儿感染可能引起小头畸形。
l 感染剂量。病毒感染引起人类疾病的剂量尚不清楚,与传播途径有关。黄病毒经蚊叮咬传播感染的剂量一般为103-105pfu。血浆中游离病毒感染性很快消失(<10min)。
l 人群普遍易感,隐性感染患者所占感染者的比例约为80%。

诊  断
l 诊断需根据患者的流行病学史、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。
l 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分离病毒、检测病毒的核酸或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中和抗体。
l 发病后第一周,可通过RT-PCR的方法检测血清病毒核酸进行确诊。病毒特异性IgM和中和抗体出现较晚,发病后1周的末期可检出,但黄病毒间交叉反应常见,难以区别。PRNT可检测病毒特异性中和抗体,可以区别黄病毒首次感染产生的抗体。

扫一扫 手机端浏览

寨卡病毒
网站纠错